“睡大觉”背后: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

“睡大觉”背后: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

在当下社会,一种“遇到困难就睡大觉”的生活态度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。

年轻人似乎都应该是都怀揣着满腔热血,渴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。

但现实却是他们发现,无论多么努力,似乎都难以触及未来的轮廓时,他们选择了“躺平”,选择了暂时的停摆。

“睡大觉”背后: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

这其实不是简单的“躺平”,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状态——习得性无助。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现象,指的是个体在反复经历失败或无法控制的消极事件后,逐渐学会放弃尝试,并形成一种无助的感觉。即便在后续环境中有改善的机会,他们也无法采取有效行动去改变情况。

“睡大觉”背后: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

这个概念最初来自塞利格曼在1965年对动物的实验研究。他发现,经过反复无法逃避电击的训练后,狗狗们在可以逃避电击的情况下也选择放弃抗争。这一理论后来被应用到人类中,用以解释某些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消极应对行为。

 

形成阶段

通常来讲,“习得性无助”的形成会经历四个阶段:

 

第一阶段:屡次失败,多次受挫

在这个阶段,个体像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挣扎,每一次的努力似乎都被无情的海浪吞没。失败和挫折成为了常态,而个体开始相信,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,自己无力回天。

 

第二阶段:努力后深感自己无法改变结果
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个体开始意识到,无论多么努力,结果似乎总是不尽人意。这种无力感逐渐转化为一种信念:“我根本无法改变什么。”这种信念如同一块巨石,压在心头,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
 

第三阶段:因为过往的经历而对未来悲观

失败的阴影如同乌云般笼罩,个体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。过去的经历成为了一面镜子,映照出的只有失败的影像。悲观情绪悄然滋生,未来的每一步都显得沉重而艰难。

 

第四阶段:路径依赖式的认知和思维影响现状判断

到了这个阶段,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然定型,对于同类的事情会下意识地采用相似的思维方式。放弃和沉沦成为了习惯,个体越陷越深,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漩涡。

“睡大觉”背后:年轻人的习得性无助

习得性无助或许对我们比较陌生,但是他有别于因为懒惰而选择的躺平,需要我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。作为社会的一员,我们有责任帮助年轻人找到克服困境的方法,重拾信心,勇敢面对挑战。下次当我们遇到那些习得性无助的人时,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状态呢?